Copyright © 2019 www.quep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缺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41443号-4
郑君里(1911年12月6日-1969年4月23日),曾用名郑重、千里,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平岚田堡村),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南国艺术学院。
1929年,参演话剧《莎乐美》,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出 。1932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火山情血》 。1935年,主演剧情电影《新女性》 。1937年,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理论《演员自我修养》第一、二章 。1940年,拍摄抗战长纪录片《民族万岁》 。1947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9年,参加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并获得个人一等奖 。1951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我们夫妇之间》 。1955年,与孙瑜联合执导古装战争电影《宋景诗》 。1959年,执导古装电影《林则徐》 。1965年,执导剧情电影《李善子》,该片是他人生最后一部执导的电影 。
1969年4月23日,郑君里因遭到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含冤逝世,终年58岁 。1979年,探讨导演艺术的著作《画外音》出版 。1995年,郑君里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2016年,关于他的自传《郑君里全集》出版 。
郑君里照片
1918年,郑君里进入私塾读书。后来,在广肇义学和岭南中学读书 。1928年,进入由田汉等主办的上海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 。
1929年,在南国社参加演出话剧《莎乐美》,在剧中饰演叙利亚少年,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出 ;同年,与陈白尘等倡导"学校戏剧运动",创办戏剧半月刊《摩登》 。
1930年,在"摩登剧社"演出莫里哀的话剧《悭吝人》 ;8月,参与左翼剧团联盟成立的组织工作,并与其他人共同为行动纲领《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起草 。
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并参与组织"大道剧社" 。1932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同年,与黎莉莉、袁丛美联合主演爱情电影《火山情血》 ;此外,还出演了励志电影《奋斗》。1934年,与金焰、黎莉莉联合出演战争电影《大路》 ;同年,与阮玲玉、林楚楚联合出演剧情电影《人生》 ;此外,还出演了剧情电影《骨肉之恩》。
1935年,加入新地剧社、业余剧人协会 ;随后,与阮玲玉合作主演剧情电影《新女性》 ;同年,与尚冠武、林楚楚联合主演家庭电影《天伦》 ;此外,还与黎莉莉、阮玲玉联合主演了剧情电影《国风》。1936年,与陈娟娟、沈浮联合主演剧情电影《迷途的羔羊》 ;同年,与陈燕燕共同主演剧情电影《孤城烈女》;此外,由其创作的电影史著作《现代中国电影史略》被收入《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一书 。
1937年,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理论《演员自我修养》第一、二章,以《一个演员的手记》为题在《大公报》发表 ;4月,翻译出版美国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的体系理论《演技六讲》 ;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三队,担任队长 ;同年,与黎铿、陈燕燕联袂主演剧情电影《慈母曲》;此外,还与舒绣文共同主演剧情电影《摇钱树》。
1938年,与陈燕燕合作主演剧情电影《艺海风光二:话剧团》。1939年,由其创作的论文《论抗战戏剧运动》出版 。1940年,还与张瑞芳、王珏联合主演了战争电影《东亚之光》 ;同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并担任了新闻影片部主任;随后,开始断断续续地在西北和西南各地拍摄抗战长纪录片《民族万岁》 。
1943年3月,由其创作的表演体系理论《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出版 ;同年,在期刊《戏剧月报》上发表论文《演员与角色》 ;随后,参加中国艺术剧社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担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
1944年,郑君里得知赵丹、王为一、朱今明等在新疆被反动军阀盛世才囚禁后,撰写了《怀人之什》一文,发表在《新民晚报》副刊《电影与戏剧》上 。1946 年6月,参加组织联华影艺社,后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导演 。
1947年,与蔡楚生联合编导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抗日战争巨变之时发生的悲欢离合 ;同年,由其创作的理论著作《角色的诞生》出版 。
1949年,参加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并获得个人一等奖 。1951年,自编自导由赵丹、蒋天流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我们夫妇之间》 ;同年,编写论文《我必须痛切改造自己》 。1953年,执导纪录片《人民的新杭州》 ;同年,执导纪录片《光荣的创造》 。
1955年,与孙瑜联合执导古装战争电影《宋景诗》,该片反映了当时鲁西农民起义的真实面貌 。1959年,与岑范联合执导由赵丹主演的古装电影《林则徐》 ;同年,执导由赵丹主演的人物传记电影《聂耳》 ,影片获得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 ;此外,还执导了剧情电影《旭日东升》。
1961年,执导由尤嘉、上官云珠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枯木逢春》 。1965年,执导根据朝鲜赵白岭话剧《红色宣传员》改编的剧情电影《李善子》,该片是他人生最后一部执导的电影 。1979年,探讨导演艺术的著作《画外音》出版 。1995年,郑君里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2016年,关于他的自传《郑君里全集》出版 。
1936年10月25日,郑君里与黄晨在上海天仙桥青年会礼堂举行婚礼 。婚后,育有一子郑大礼 。1969年4月23日,因遭到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含冤逝世,终年58岁 。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65年 | 《李善子》 | 电影 |
1961年 | 《枯木逢春》 | 电影 |
1959年 | 《旭日东升》 | 电影 |
1959年 | 《林则徐》 | 电影 |
1959年 | 《聂耳》 | 电影 |
1955年 | 《宋景诗》 | 电影 |
1953年 | 《光荣的创造》 | 纪录片 |
1953年 | 《人民的新杭州》 | 纪录片 |
1951年 | 《我们夫妇之间》 | 电影 |
1949年 | 《乌鸦与麻雀》 | 电影 |
1947年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电影 |
1943年 | 《求婚》 | 话剧 |
1943年 | 《祖国》 | 话剧 |
1943年 | 《戏剧春秋》 | 话剧 |
1939年 | 《民族万岁》 | 纪录片 |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61年 | 《枯木逢春》 | 电影 |
1959年 | 《聂耳》 | 电影 |
1951年 | 《我们夫妇之间》 | 电影 |
1949年 | 《乌鸦与麻雀》 | 电影 |
1947年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电影 |
1939年 | 《民族万岁》 | 纪录片 |
剧名 | 上映时间 | 扮演角色 | 导演 | 合作演员 |
---|---|---|---|---|
东亚之光 | 1940 | 何非光 | 张瑞芳, 王珏 | |
艺海风光二:话剧团 | 1938 | 贺孟斧 | 陈燕燕 | |
慈母曲 | 1937 | 朱石麟 , 罗明佑 | 张翼, 林楚楚 | |
摇钱树 | 1937 | 谭友六 | 舒绣文 | |
迷途的羔羊 | 1936 | 蔡楚生 | 陈娟娟, 殷秀岑 | |
孤城烈女 | 1936 | 王次龙 | 陈燕燕 | |
天伦 | 1935 | 孙 | 罗明佑, 费穆 | 尚冠武, 林楚楚 |
新女性 | 1935 | 余海俦 | 蔡楚生 | 阮玲玉 |
国风 | 1935 | Chen Zuo | 罗明佑 , 朱石麟 | 阮玲玉, 林楚楚 |
大路 | 1934 | 郑君 | 孙瑜 | 金焰, 黎莉莉 |
人生 | 1934 | 郑君 | 费穆 | 阮玲玉 |
骨肉之恩 | 1934 | 姜起凤 | 马徐维邦 | |
出路 | 1933 | 郑云波 | 谈瑛 | |
奋斗 | 1932 | 史东山 | 陈燕燕, 袁丛美 | |
野玫瑰 | 1932 | 小李 | 孙瑜 | 王人美, 金焰 |
火山情血 | 1932 | 孙瑜 | 黎莉莉 | |
粉红色的梦 | 1932 | 蔡楚生 | 谈瑛, 高占非 | |
共赴国难 | 1932 | 三子 | 孙瑜, 王次龙 | 周文珠, 王人美 |
时间 | 名称 |
---|---|
1935年 | 《兄弟》、《娜拉》、《大雷雨》 |
1931年 | 《马迪迦》、《阿莱城姑娘》、《街头人》、《血衣》、《乱钟》、《街头人》 |
1930年 | 《悭吝人》 |
1929年 | 《莎乐美》、《小偷》、《乞丐与国王》 |
时间 | 名称 |
---|---|
1937年 | 《演技六讲》(美国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 |
1937年 | 《演员自我修养》第一、二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1928年 | 《苏俄演剧左中右三派》 |
1928年 | 《易卜生论》 |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51年 | 《我必须痛切改造自己》 | 论文 |
1947年 | 《角色的诞生》 | 理论著作 |
1944年 | 《怀人之什》 | 论文 |
1943年 | 《演员与角色》 | 论文 |
1943年 | 《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 | 表演体系理论 |
1939年 | 《论抗战戏剧运动》 | 论文 |
1936年 | 《现代中国电影史略》 | 电影史著作 |
1935年 | 《再论演技》 | 论文 |
在电影《乌鸦与麻雀》中,人物刻画、场面调度、镜头处理,以至细节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郑君里对电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他擅长群众的场面调度,将人物分布在银幕的前、中、后景中,并且配合着摄影机的升降将室内外的场景都拓展得淋漓尽致 (《电影评介》评)。
郑君里的艺术经历和多重身份使他的电影创作富有更加自觉的探索精神。他大胆地调动各种手段探索电影时空的表现,自觉坚韧地探求电影的民族化之路,热情追寻新时代的电影语言。同时,他终难摆脱舞台的印迹,形成个性化的影像风格,在时代的变化中带着矛盾和困顿,经历艺术之途的曲折。郑君里是从话剧演员转到电影演员,先导演话剧后导演电影,所以对话剧和电影都有相当的实践经验。而在戏剧和电影理论上的不懈钻研,使他对戏剧与电影的传承与差异、电影特性等问题有着更自觉、更深入的把握。而且,郑君里非常重视影片布景和场景的设计与选择,同时把空间的造型特点与场面调度、景深镜头等结合起来,以丰富生动的空间感诠释影片 (《当代电影》评)。